联系我们
薛明是十大元帅夫人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她的一生可以用“坎坷”这两个字来形容。
1916年5月12日,薛明出生在河北霸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幼年丧父的她,随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生活困顿。可薛明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追求。当她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家庭经济的窘迫无法支持她的教育梦想。
六叔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一位在中东铁路局工作的叔叔,注意到了薛明对学习的热爱。他决定把她接到自己在天津的家中,资助她的教育。在天津薛明利用这个机会,勤奋学习,并最终考入了一所知名女子中学。
在这所学校,有好几位是员的教师,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5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北平和天津成为了抗议活动的热点。薛明不仅参与了这些活动,还在组织学生中展现出领导才能。她的行动和言论激励了许多同龄人站出来反对侵略者,为抗日救国出力。
她的表现获得了组织的认可,1936年3月,薛明被正式接纳为中国的党员。作为党的成员,薛明在各种职务上表现出色,不论是在前线工作还是在日常的组织活动中,她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亲和力处理每一项任务。她的同事和普通群众对她的评价极高,认为她既严于律己,又关心他人。两年的考验期后,薛明响应党的号召,前往延安。
到达延安后,薛明深知自己在革命知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于是进入了中央党校的女大高级班深造。在那里,她学习了思想和党的政策,还热情参加到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联络和宣传工作中,努力将革命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
22岁的薛明从天津来到延安,她的美丽与智慧吸引了许多追求者的目光,这中间还包括当时的西北战区司令员贺龙。当时贺龙已经是西北战区有声有色的42岁司令员,在一次偶然的会议上,贺龙被薛明的风采深深吸引,希望留给她一个深刻的印象,于是巧妙地提出了一个邀请:“听闻你是天津人,我这里有位厨师擅长做天津包子,却不确定是不是地道,希望你有空来帮我品鉴一下。”
虽然贺龙的邀请颇有心思,薛明却从始至终保持着距离,把这位司令员只当作是革命的前辈。组织虽数次试图撮合,但薛明从未将心思放在恋爱上,更未将贺龙视为潜在的伴侣。
随后一个工作调动的机会让薛明再次来到了贺龙所在的根据地。在一个宣传学习的活动中,他们仅仅简单地打了声招呼。贺龙虽心生情愫,却因身份和地位的关系,未曾明显表达。
宣传活动结束后,贺龙主动提出要送薛明回她的住所。薛明有些无奈,但礼貌上她还是接受了这个提议。两人正缓缓步行时,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断了他们的沉默。夜色加上暴雨使得视线模糊不清,薛明不慎滑落进旁边的池塘。贺龙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将不会游泳的薛明救起,并小心翼翼地护送她回家。
这场雨夜的插曲很快在战区内传开,成为一段佳话。战士们私下议论纷纷,都认为贺龙与薛明的关系非同寻常,甚至有人戏言他们长时间的相处和这次事件似乎预示着一段婚姻的开始。
不久后,彭真这位也是从天津一起来延安的老朋友,找到薛明,希望能了解她的真实想法。面对彭真的追问,薛明羞涩地红了脸,终究是腼腆地接受了贺龙的感情。到了1942年,两人走到了一起,并且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陆续迎来了三个孩子:儿子贺鹏飞与女儿贺晓明、贺黎明。
贺龙性格直率,偶尔会因固执而不接受他人建议,然而只有薛明通过合理的解释和情感的感召,才能使这位坚毅的将军沉思并改变主意。作为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军事领导者,贺龙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时往往不够细致,而薛明则以其条理性和周到的考虑,确保一切井然有序,减轻贺龙的负担。
在他们共同的晚间散步时,薛明会巧妙地趁机把一些简单却繁琐的文件工作口头传达给贺龙,这样的形式既节省了时间,又有益于健康。从这些小事能够准确的看出,薛明对贺龙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显示了她的细心和对丈夫妻子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不幸的是,在随后的动荡时期,贺龙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对于久经战场的将军来说,这种内心的煎熬甚至超过了战场上的肉体伤害。
经历了无数战役的疲惫和身体上的创伤累积,再加上心理上的重创,终于让贺龙垮了。他突然间的疾病让他迫切希望在最后的时刻有家人的陪伴,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在当时也难以实现。
在一家医院中,贺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薛明在他去世不久也被迫离开了家乡,孩子们一时间失去了父母的庇护。直到1970年代,周总理亲自将薛明召回到首都,并对那些年的误会给予了解释。然而贺老总已与世长辞,无缘知晓这些后来的真相。
贺老总逝世后,薛明孤身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她以无比的耐心和努力培育三个孩子,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道德熏陶。她的子女们都达到了她的高期望,成为了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
在薛明和贺龙的三个孩子中,长子贺鹏飞不仅继承了贺老总的坚韧和能力,而且在事业和人生的每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才华和成就。
贺鹏飞自幼将其父贺龙奉为楷模。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至甘肃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在那里,贺鹏飞以其勤劳和谦逊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喜爱。他总是主动承担最为艰苦和脏乱的任务,而且在生活中非常慷慨,经常与同事们分享美食和饮品。
虽然有同事知晓他是贺龙将军的儿子,但由于贺鹏飞的平易近人和勤勉工作,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
1974年,贺鹏飞突然辞去了在汽修厂的职务,他的一些密友帮他将行李邮寄回家,这才让更多人相信这位谦和勤奋的年轻人线年,贺鹏飞转至军队工作,先后在总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处担任参谋和副处长。在岗位上,他不仅勤勉工作,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理论和深化业务知识。1988年,由于其出色的表现,贺鹏飞被晋升为少将。
四年后,他被调至海军,担任副司令员,负责新装备的研发和建设。在此期间,他常回忆起父亲年轻时对他说过的关于加强海军建设的话,意识到这是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
贺鹏飞将军是一个深具爱国心的人。他为了让中国尽快具备自己的航母能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他的同事和医生们甚至称他为“不要命的工作狂”。每当项目取得进展,他都会激动得忽略自己的健康,坚持亲自监督每一个细节。
他的工作强度随时间不减反增,就没有留给自己任何休息时间,常常是餐风露宿,把工作带回家继续熬夜处理。有时他甚至整晚整夜地在办公的地方工作,彻底忽略了身体的警告。
医生多次警告贺鹏飞,告诉他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缺乏休息必将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即使已经被诊断出心脏病,但贺鹏飞在工作面前,仍旧是那个丝毫没有保留、全心投入的军人,不顾一切地为国家的航海事业奉献着。
2001年3月27日,已是深夜时分,贺鹏飞才回到家中。简单地进食几口后,他立即着手准备第二天重要会议的资料,工作至夜里一点才疲惫地上床睡觉。
贺鹏飞通常睡眠时的呼噜声相当响亮,这已成为妻子夜间的一种习惯性背景音,可是那晚却异常的安静。半夜中醒来的她,推了推身旁的贺鹏飞,却发现他没有一点反应。心中一紧的她迅速检查他的呼吸,却发觉不到一丝气息。她急忙拨打120求救,同时通知了薛明及其他家人。
到达医院后,薛明焦虑万分,她紧握着女儿贺黎明的手,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小名,内心默默地祈求着他能够度过难关。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经历过多次生离死别的她,竟难以承受这悲痛,痛苦至极而昏厥过去。
贺鹏飞的突然离世,对于薛明而言,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对于正在蒸蒸日上的中国海军事业来说,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贺鹏飞生前最大的梦想是看到中国拥有一艘自主的航空母舰。他曾发起并推动了从前苏联购买“瓦格良号”航母的计划,希望此举能加速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步伐。
遗憾的是,他未能看到这一梦想的实现。计划虽然在他生前已全面落实,但由于航线和其他技术性问题,这艘航母直到2001年11月才最终抵达中国海域,而贺鹏飞已经离开了人世。
在贺鹏飞的追悼会上,原本薛明的家人担心她没办法承受悲痛,本未打算让她参加。可薛明坚决要求出席,她对长女贺晓明说:“我必须去,如果不去,我心里会更难受。”
薛明进入告别大厅时,看到儿子安详地躺在花海之中,她的呼吸突然急促,眼眶迅速泛红,虽然悲伤,但却未落下泪来。当贺黎明将母亲的轮椅推至贺鹏飞的灵前时,薛明伸出颤抖的双手,轻抚儿子冰冷的面庞,低声细语:“儿子,妈妈来了,你可以安心地走了……再见。”
贺鹏飞离世后,薛明与女儿同住。在北新桥的宽敞庭院中,薛明经常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或许是在思念天国的丈夫和儿子。
薛明的一生,是坚忍不拔、无怨无悔的历练,她以无比的坚强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勇气。